震區農民工摩托隊 |
|
來自網絡- |
2014-08-09 09:51 |
|
|
“這個地方有很多人都是他們送出災區的,這是我們的恩人。”今天,在震中龍頭山鎮中學,一名群眾告訴記者。這些天,當地群眾口口相傳著這樣一個故事:十幾名農民工冒著生命危險,每天騎摩托車在40公里的救援山路上,義務接送災區群眾和志愿者。 “無論如何,我都要盡一份力” 在魯甸縣安家10年之久的四川廣安籍農民工李勇不會想到,他會和龍頭山鎮的受災群眾以這樣的方式緊密相連。 李勇在縣城的一家電器專賣店從事家電維修工作。8月3日16時30分左右,他正騎著摩托車去江底鎮一位客戶家中做售后維修服務,路上他突然感覺方向盤劇烈晃動…… 停下車,看見水田里的電線桿也在不停晃動,李勇心頭一驚,“糟了,地震了。” 他馬上折返回魯甸縣城,路過沙壩鎮時,落石從山上翻滾而下,塌方的泥石阻攔住了所有救援車輛。 李勇在塌方路段前轉來轉去,一位工作人員看見了:“老鄉,你家是龍頭山鎮上的?” 他搖搖頭,“不是,我是想去救人。”這名工作人員勸他:“現在路不通,而且災區最需要的是專業力量,等明天路打通后你再來吧。” 李勇只好騎著摩托車返回了縣城家中。電視里報道的地震受災情況,讓他的心緊緊被揪住了。 “無論如何,我都要去盡一份力。”李勇拿起手機,給自己認識的幾名工友打電話。大伙約定,第二天一大早就趕赴災區。 第一次高強度“摩托長途” 4日早上7時,從全國各地趕往災區的救援車輛、志愿者出現在縣城的大街小巷。此刻,通往龍頭山鎮的公路多處損毀。為了保證救援,有關部門在縣城西門埡口增設門卡,只允許救災車輛進入。一些外地志愿者滯留在了這里。 “老鄉,能帶我進去嗎?”一位來自山西太原的志愿者看到李勇和他的車隊后,一邊大喊,一邊狂奔過來。 “快上車。” 李勇說。“我后面還有幾個志愿者,都是從北京來的,能不能想辦法帶他們一起走?”李勇又馬上招呼另外4名伙伴。 一個小型“摩托車隊”就這樣出發了。路上,散落的石塊不時從頭頂落下,李勇和他的隊友們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,盡快將7名志愿者送過去。 “老鄉,多少錢?”一名志愿者掏出了100元錢塞給李勇。“這是干啥?我們只想給災區作點貢獻,不要錢。”李勇他們拒絕了志愿者們的好意,開動車子原路返回。 20分鐘后,李勇他們回到西門埡口,那里還聚集著大量志愿者和災區群眾的家屬。 “叔叔,求求你,送我進去行嗎?我連夜從大理趕回來,奶奶和爸爸現在還在房子下面,我就是刨也要把他們刨出來。”一名年輕小伙子背著一個麻袋,向李勇請求,聲音都已沙啞。 “你放心,叔叔就是背,也會把你背進去。”李勇把小伙子拉上車,4名工友也分別招呼人們抓緊上車。 直到20時,李勇他們才拖著疲倦的身軀回到家中。當天,5名農民工一共將30多名災區群眾和志愿者送進龍頭山鎮。 “第一次開這樣的高強度‘長途’,手都麻了。”李勇說。不斷壯大的“接送隊” 5日一早,李勇就來到單位:“經理,我想去災區專門接送人。” 領導很干脆地同意了。臨別前,她好心地提醒李勇:“老李,我知道你是去做好事,可你一個月賺點工資也不容易,免費你受得了嗎?”李勇笑了笑:“有錢出錢,沒錢出力,我愿意盡自己的一份力。” 隨著塌方泥石被徹底清理完畢,李勇和他的工友們終于有機會進入震區中心,他們也成了這條生命之路上最靈活、最便捷的救援運輸力量。 每天早晨吃碗米線,他們就到西門埡口處蹲守,接送來往群眾。終點定在了龍頭山鎮龍泉中學,這里離災民安置點近,旁邊靠著醫療救助隊,李勇和他的工友們有拉不完的“乘客”。 淤積在路面的紅土被來往車輛反復碾軋,一陣陣“沙塵暴”撲面迎來,李勇他們每天要穿過幾十次這樣的“沙塵暴”,身上落滿了灰土,嘴里都泛著土味。中午,為了不占用災區物資,他們甚至餓著肚子,有時就胡亂吃碗泡面應付一下。 李勇的摩托車是2006年買的二手車,車鏈子經常斷,為了不耽擱時間,他找來家中所有的維修工具,綁在摩托車后面。遇到緊急情況,他可以隨時維修。 漸漸地,龍頭山鎮的村民們都知道在鎮中學附近有個義務接送摩托車隊,很多出門辦事的群眾便在該處等車。一傳十,十傳百,又有近10名家中受災不嚴重的當地村民自愿加入到“義務接送隊”。有人干脆在車身上做了一個廣告牌,上面寫著“愛心接送,無償服務”。 這十幾名農民工一直行駛在這條40公里的山路上,其中有些人互不相識,遇到時往往相視一笑。 “我今天拉了3個記者,3個志愿者,還捎帶了2袋大米……”“我今天還去小寨鄉送魚了呢。”農民工王強和康山林兩個人在鎮中學門口簡單聊了幾句,就分頭出發了。 7日下午,本報記者在趕往魯甸縣城時,因為道路搶險施工,大量救援車輛被困在一條不足15米寬的路上。就在發愁的時候,李勇騎車過來了:“記者同志,我送你。”這是記者第一次見到他,同時記下了令人難忘的車牌號:云C01222。 “災難面前,我們都是中國人。” | |
本站版權與免責聲明:
1、 本站未注明“作者為:普工網的文/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,本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。如其他媒體、網站或個人從本站下載使用,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“稿件來源”“作者”,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。如擅自篡改為“作者:普工網”,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。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,請及時與我們聯系。 2、 如本站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,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與本站聯系,我們將及時處理。 |